从比赛数据来看,他的反手使用率高达60%。本应以防守为主的生胶打法,在他手中却被演绎出强烈的进攻性。尤其是在相持球中,他能够突然变线,直线进攻,滨田一辉因此至少丢掉了5分。当时,日本解说员也惊叹道:“このバックハンドは怪物だ!”(这个反手是怪物!)
然而,令人称道的是,陈俊崧本人却异常清醒。每一次赛后采访,他总是在积极寻找自身不足。例如,赢下泊雷特后,他表示:“这场打得保守,生胶特点没能完全发挥出来。”旁人赢球时多是自我褒奖,他却开始自我反思,这份难得的务实和冷静,在当下浮躁的体育圈里,无疑是一股清流。
谈及此,不得不提的是看台上始终关注着他的刘国梁主席。从资格赛起,刘主席场场必到。有一次镜头扫过,他正手持小本认真记录。随后,王励勤也加入其中,两人交头接耳,显然在深入探讨战术布局。如此高规格的关注,对于一位新人来说,实属破天荒。
但若就此断定他全凭运气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数据显示,在他赢得的六场比赛中,决胜局的总得分率高达68%,关键分的把握能力甚至超越了许多种子选手。特别是在接发球环节,面对张本智和标志性的拧拉,他竟能利用生胶挡出一记高质量的“回头球”,直接打懵对手。
不过,关于陈俊崧的打法,也存在一些争议。有人认为,他的打法过于单一,仅仅依赖生胶的“奇兵”效果。例如,在对阵滨田一辉时,其正手位的短板暴露无遗,被对手频频调动。如果滨田自己失误不多,结果恐怕难以预料。这种“偏科”的打法,在面对全面型选手时,是否会显得力不从心?
还有一个有趣的花絮:尽管在暂停时,教练李隼指导的战术安排,陈俊崧总是歪着头认真聆听,但在实际比赛中,他却常常按照自己的思路出牌。有一次暂停后,他甚至直接发了一个“自杀球”,事后解释是想尝试新的战术。
当下,网络上关于陈俊崧的崛起是否预示着颗粒打法复兴的讨论甚嚣尘上。我认为,此事应辩证看待。当年侯英超也曾凭借生胶斩获全国冠军,但最终并未能长久保持强势。乒乓球终究是旋转与速度的游戏,特殊打法固然能在特定时期造成奇袭效果,但想要登顶,全面化的技术才是王道。
即便如此,现阶段的陈俊崧无疑为中国乒乓球男队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马龙、许昕等老将退役的过渡期,国乒急需新鲜血液的补充。林高远、梁靖崑等中生代选手,看到这位小将如此生猛的表现,想必训练馆的加班灯会又要亮起。
陈俊崧每次赢球后的庆祝动作都异常克制,只是简单地握紧拳头。与张本智和的怒吼,奥恰洛夫的摔拍形成鲜明对比,他这种淡定内敛的风格,反而更令人感到一丝“后生可畏”。有网友戏称这是“学霸式庆祝”,越是平静,越是蕴含着强大的力量。
在技术细节上,他反手生胶的弹击动作幅度极小,几乎完全依靠手腕发力。赛后,滨田一辉抱怨道:“球的质量难以判断,总感觉要出界,却又落在台内。”这种不确定性,正是生胶打法的精髓所在。然而,面对雨果·卡尔森这类力量型选手,他的打法能否抵挡住对方的“暴力破解”?
回顾比赛时间线,自10月2日资格赛至今,陈俊崧几乎日日鏖战。如此高强度的连续作战,对体能无疑是巨大的考验,尤其是在比赛进行到第五局时,他偶尔会出现抽筋的情况。但奇怪的是,他反而越往后越显兴奋,难道年轻人的体能真的如此充沛?
目前最大的悬念在于,这匹黑马的奇迹之旅能持续多久。即将到来的勒布伦兄弟之战,小勒布伦的快速衔接正是怪球手的“克星”。倘若陈俊崧能闯过这一关,他或许真的能够创造历史。当然,乒乓球的变数无穷,不到最后一刻,谁也无法断言最终的结局。
从战略角度来看,中国乒乓球队是否需要这种非主流的打法?参考女队就知道,孙颖莎、王曼昱皆是主流弧圈打法,偶尔出现一名削球手,便可作为奇兵使用。男队若能培养一名擅长生胶的选手,作为大赛的“秘密武器”,其战略价值将不可估量。
不过,陈俊崧本人似乎并未过多考虑这些。当被问及目标时,他总是回答:“打好每一场球。”这样的回答,虽然官方得有些令人着急,但细想之下,却又无比实在。如今的运动员,动辄喊出“奥运夺冠”的宏大目标,反而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,才显得更加珍贵。
最后,分享一个场外花絮:有网友深扒陈俊崧的启蒙教练,是福建某体校的一位老教师,其训练方法极为传统,每天光多球练习就要打满两筐。这种枯燥乏味的扎实基础训练,恰恰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球底。所以,成功究竟是依赖天赋,还是汗水?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"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